logo

设为首页 人才招聘

服务热线:400-605-0607
         13837168852

赛兰太阳能杀虫灯灭杀害虫专题:黏虫
网站首页 >> 技术支持

    黏虫(oriental armyworm),又称剃枝虫、行军虫,俗称五彩虫、麦蚕,是一种主要以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、迁移性、间歇暴发性害虫。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,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。除西北局部地区外,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黏虫暴发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,严重损害作物生长。黏虫只在幼虫阶段对农业产生危害。喜在温暖湿润麦田、水稻、草丛中产卵。怕高温干旱,相对湿度75%以上,温度23~30度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。但雨量过多,特别是遇暴风雨后,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。
    黏虫成虫飞翔能力强,有假死和迁飞的习性,对糖、醋、酒液和黑光灯有很强的趋性行为,喜昼伏夜出。白天在枯叶丛、草垛、灌木林、茅棚等处隐藏。在夜间有2次明显的活动高峰,第1次在傍晚8~9时左右,另1次则在黎明前。黏虫成虫3、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,4、5月间为害麦类作物,5、6月间一代化蛹羽化成虫后迁飞至东北、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,6、7月间为害小麦、玉米、水稻和牧草,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二代化蛹羽化成虫后向南迁飞至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,为害玉米、水稻。黏虫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补充营养,在适宜温、湿度条件下,才能正常发育产卵。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、李、杏、苹果、刺槐、油菜、大葱、苜蓿等。黏虫成虫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。在玉米苗期,卵多产在叶片尖端,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。产卵时分泌胶质黏液,使叶片卷成条状,常将卵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包住,形成卵块,以致不易看见。每个卵块一般20~40粒,成条状或重叠,多者达200~300粒。
    黏虫卵孵化成幼虫,需8~10天;第一次蜕皮需6~7天;第2次至第5次蜕皮,依次各需3天左右,第6次蜕皮需6~7天。黏虫每蜕一皮,个头长大,食量随之增大。3龄前的黏虫幼虫多集中在叶片上取食,可将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的幼苗叶片吃光,只剩下叶脉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~8代。河北省1年发3代,以为害夏玉米较重,春玉米较轻。黏虫为害夏玉米,主要在收获前后咬食幼苗,造成缺苗断垄,甚至毁种,是夏玉米全苗的大敌,故应注意黏虫虫情,并及时防治。防治黏虫要做到捕蛾、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。要抓住消灭黏虫成虫在产卵之前,采卵在孵化之前,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。在北纬33°(1月份0℃等温线)以南黏虫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,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。黏虫幼虫6次蜕皮变成蛹、直至再变成黏虫蛾后不再吃植物叶子,而改食花蜜,故不再对农业产生危害。

文章由太阳能杀虫灯,虫情测报灯,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,松材线虫快速分离器,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,频振式杀虫灯测报工具箱专业生产厂家电话4006050607河南赛兰仪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整理,更多详情请登录赛兰公司官查询。